close

科技界百萬大獎又來瞭!楊振寧孫傢棟站臺,青年人才被圈粉

9月16日,當上海被初秋的絢麗晚霞染上金色,一場同樣充滿絢麗色彩的科技界重量級大獎在上海揭幕。

復旦大學光華樓的報告廳燈火通明,這裡迎來的是求是科技基金會(下稱“求是基金會”)嘉賓以及2017年度的獲獎者。

不僅如此,“求是之傢”的成員也油煙靜電機出租匯聚一堂,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傢潘建偉院士及其團隊,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等……都是平日裡難得一見的“大咖”。

最重量級的人物是兩位為中國科技發展進步做出傑出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傢:一位是“兩彈一星”元勛孫傢棟,另一位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傢楊振寧。

95歲楊振寧站立演講

楊振寧和孫傢棟是求是基金會的顧問。如今這兩位老人都已到瞭耄耋之年,油煙處理機租賃但仍然拄著拐杖、在助手攙扶下步履蹣跚地走進禮堂。

頒獎現場(圖片來源:浙江新聞網)

這已經是復旦大學第二次舉辦求是基金會頒獎典禮。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介紹,從1994年起,復旦大學相繼有19位科學傢獲得求是基金會的贊助,這些獲獎人如今已成為復旦大學相關學科的領軍人物。

求是基金會誕生於1994年,由著名企業傢查濟民在香港設立,通過獎助在科技領域有成就的中國學者,領民間資助科技研究的風氣之先。

十年前,查濟民之子查懋聲接過瞭求是基金會主席的重任。他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大國,接下來的方向是成為一個強國,而科技起到瞭關鍵的作用。我們很高興看到現在的基金越來越多,求是基金會也會繼續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中國科技的發展。”

已經95歲高齡的楊振寧從求是基金會成立伊始就擔任顧問至今。當頒獎典禮接近尾聲,他即將登場做壓軸演講時,工作人員為老人傢準備瞭一把椅子。

楊振寧身穿藏青色外套,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緩步上臺。不過,他並沒有走向臺上的椅子,而是步入左側的發言臺,慢慢放下拐杖,開始演講。

站在光華樓報告廳,楊振寧口齒清晰、字句鏗鏘,娓娓道來他與基金會的淵源。

他說道:“我從最開始就參加瞭求是基金會。查濟民先生在90年代初,也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最困難的時候,他決定捐獻巨資,幫助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追溯到其最早資助的中國科學傢,楊振寧說,查濟民因為長期住在舊金山灣區,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熟識,因此他最早捐助的科學界人才是包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陳省身教授在內的中國科學傢。

1995年陳省身在為《求是年刊》作序時寫道:“獎勵有成就的人和培養下一代是提倡科學的重要任務,我認為後一點尤其重要,一個國傢的科技教育,要自己來做,不能交給他國。”“中國是大國,我們必須有一批在科技前線的人才,才能適當應付未來的局面。”陳省身寫道。

陳省身是楊振寧的老師。“我最早參加求是基金會的顧問團體,就是陳省身向查老先生推薦的。”楊振寧對臺下的師生說道,“一開始我們開會先討論,用什麼方法能夠幫助中國科技的發展,當時查濟民和他的傢屬,以及我們幾位顧問一致認為,首先我們應該做的是給中國國防事業有重大貢獻的幾位元勛頒獎。所以前幾年得獎的,都是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傢。頭一年的發獎是在釣魚臺,也是因為中國政府對求是基金會的設立和發展非常支持。”

求是基金會成立至今逾23年,楊振寧稱,他隻缺席瞭一次頒獎典禮。“據我親身經歷以及求是基金會自身20多年的發展,我深深體會到,這個過程反映的是中國自身的科技發展,以及年輕科學傢在國際科研領域現在逐漸達到的地位。”楊振寧說。

激勵青年科學傢

當晚,2017年度的“求是傑出科學傢獎”授予南方科技大學陳十一教授(工程領域)和哈佛大學及北京大學謝曉亮教授(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獎金各100萬元。

陳十一是著名科學傢周培源的學生、國際頂尖的流體力學傢,也是國際格子Boltzmann數值方法的創始人之一。謝曉亮是生物物理化學跨學科的國際領軍人物,為新興的交叉學科做出傑出貢獻,推動瞭無標記光學成像技術和新興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其團隊在中國的工作,已使得幾百個新生兒成功地避免瞭他們父母的單基因遺傳疾病。

水稻分子遺傳學團隊獲得2017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圖片來源:求是官網)

“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則授予中科院水稻分子遺傳學李傢洋團隊。此外,還有10位優秀的青年科學傢獲得瞭2017年度“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院士四年前加入求是基金會任顧問。他表示,求是基金會所做的貢獻非常大,甚至超出瞭常規的范疇。

“基金會本身是一個私人的慈善基金會,但是在過去短短23年內,資助瞭一大批優秀科學傢,從傑出科學傢獎到青年科學傢獎,獲獎人數已有300多位。我認為這是一個數字上很小、但對中國科學發展意義極大的貢獻。”施一公說。

從1995年到2001年,求是基金會一共為120位青年學者頒獎,他們之中誕生瞭十幾位大學校長、幾十位院士,成為中國科技的中堅力量。

吸引青年科學傢人才,對於正處於科學技術高度發展期的中國而言尤為重要——正因如此,求是基金會在2001年暫停瞭“傑出青年學者獎”整整12年後,於2012年時做出重啟該獎項的重大決定。

“在這12年中,中國科技發展較快,而要引進優秀的人才相當困難。”施一公表示,“2012年時,中國一流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礎設施仍然相當薄弱,無法和美國等西方一流的國傢院校相媲美,在這個時候,求是基金會再次走在前面,決定恢復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用個人獎的形式,力度非常大。”

他還表示,當時傑出青年學者獎要求,必須是在海外完成學業後,前三年在中國實驗室成為獨立PI(獨立博導),領導自己的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

“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瞭國內院校,它們效仿求是基金會獎勵青年科研人員。”施一公表示,“2012年到目前,我國一流大學對青年人才的獎勵以及工資待遇應該至少翻瞭兩番。”

過去4年,求是基金會一共獎勵瞭39位傑出青年。當中有一些已經成為瞭世界著名的科學傢。比如9月初揭曉的“未來科學大獎”的獲得者之一、北京大學教授許晨陽,也是2013年求是青年學者獎的獲得者。短短的幾年中,他就做出瞭世界矚目的貢獻。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對科技創新的渴望,一大批民間機構捐贈科研領域。比如施一公提到的未來科學大獎。該獎項於2016年1月設立,是中國第一個由科學傢、企業傢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有“中國的諾貝爾獎”之稱。每年在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領域獎勵三名科學傢,獎金高達每人100萬美元。獎金則來自於12位企業傢的捐贈。

在月初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典禮上,施一公、潘建偉、許晨陽分獲未來科學大獎。百度的李彥宏、騰訊的馬化騰和網易的丁磊都來瞭;坐在他們身邊的是北大的饒毅、謝曉亮以及美國工程院院士李凱等。

在國傢層面,自2008年“千人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引進教授層次人才6000多人,數量是此前30年引進總量的20餘倍。

截至2016年,中國留學回國人員超265萬,各地引進高層次留學人才5.4萬人。與此同時,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達347傢,入園企業超過2.7萬傢,7.9萬名留學人員在園創業。

越來越多青年人才從海外回歸。2014年“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得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頡偉本科畢業於北大生命科學學院,2008年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靜電油煙處理機出租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後又在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完成博士後研究。2013年,頡偉加入清華大學,同時入選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我雖然在美國學習長達近10年,但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是北大畢業的。”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盡管政府和民間的資助越來越多,但是第一財經記者在與青年科學傢的接觸中瞭解到,社會對青年學者的關註度仍然不夠。一位參加瞭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目前來看,未來科學大獎還隻是頂尖人才的盛宴。”不過,據瞭解,已有人提議,為更多剛起步的年輕科學傢提供更多的獎勵機制。

求是基金會重啟傑出青年學者獎,也是意識到瞭應該給青年人更多支持。如今,隨著各所一流大學的發展,求是基金會的資助對象從最初的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浙大、中科大和北京協和醫學院等7所大學擴大至去年的11所,囊括瞭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和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

資料圖攝影/任玉明

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青年科學傢藍斐教授2008年獲得哈佛大學細胞發育生物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星座生物制藥(Constellation Pharmaceutical)開展創新性的表觀遺傳成果轉化工作。

2012年底,他辭去美國職位,全職受聘於母校復旦大學。藍斐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剛回來的時候,工作待遇和美國有很大落差,但這兩年已經有瞭明顯的改善。”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VLIiJn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